专业及专业方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及专业方向 >> 正文
历史学(师范)专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4 13:55

历史学(师范)专业

 

一、专业概况

广州大学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办于1958年,是广州大学办学历史最长、学科积淀最深厚的专业之一。2000年由原广州师范学院等院校相关专业整合,以历史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为传统优势。2013获批为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获批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21年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本专业以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国史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为抓手,以科研促进教学,本专业位居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54位,较之上年排名上升15位。通过构建通史教育与地方历史文化共融教研机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毕业生专业素质强、社会美誉度高。近三年毕业学生就业率平均达95.93%,近七成的毕业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一批毕业生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省部和学校有关教师培养文件精神,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培养思想政治方向坚定,家国情怀浓烈,师德师风高尚,历史学理论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广博,专业素质能力突出,人文素养深厚,掌握史学研究基本方法,善于融会共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中学历史教育骨干教师。

三、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4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教师教育类必修、选修课。其中核心课程为:

 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教育学、历史课程实践技能。

本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习1、专业实习2、专业实习3、专业实习4、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等环节。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师资博士后4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总人数的88.46%。教授5人,全部为本科生授课。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


王元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省级)、广州市杰出专家、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王丽英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罗浮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宗教学会理事,广州市地方志学会理事,广州市道教协会理事等。

六、科教资源

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岭南历史文化;

3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广州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基地群、广州市第七中学、广州市天河区外国语学校;

1个市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

1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路重点实验室;

1个支撑硕博士学位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

七、特色优势


(1)师范性。秉承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培养了大批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卓越历史师资。近年来,重点提升师范方向办学水平,进一步凸显师范教育特色。本专业学生屡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三等奖,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及二、三等奖。

(2)地域性。统筹学科和基地优势,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打造岭南区域文化教研平台,培养服务地方文化创新人才。学生多次获以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及“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3)融通性。强调文史兼容、中西互通,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构建多元专业视野。学生多次在专业刊物(省级以上)上发表学术文章,曾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国家级优秀奖,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金奖、广东音乐邀请赛金奖及中国博物馆之星等实践类奖项。

 



下一条:汉语言文学专业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Address:No.230,Waihuanxi Road,High Education Mega Center,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