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祥喜:《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研究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作者简介
付祥喜,湖南省绥宁县人,文学博士,广州大学yabo手机版登录,yabo88vip1com教授、广州学者特聘教授,“岭南英杰工程”人才,中华文学史料学会近现代分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国新诗研究。代表著作有《新月派考论》《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论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自从《新青年》杂志以来,同人办刊成为中国现代期刊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创办的各类刊物(《晨报副刊 诗镌》、《晨报副刊 剧刊》、《新月》、《诗刊》)和四十年代影响巨大的《观察》周刊为例,既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考察刊物创办的缘由、过程和资金来源、财务状况,刊物运作、栏目设置和主要内容,也关注刊物周围的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由此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办刊模式和聚散离合的原因,揭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规律,了解现代同人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期刊编辑出版的贡献。
目录
绪 论
上篇 新月派刊物研究
引 言
第一章 同人办刊模式下新月派刊物的运作
第一节 刊物策划
第二节 营销策略
第三节 出版发行方式
第四节 同人办刊模式对新月派文学的影响
小 结
第二章《晨报副刊》研究
第一节《晨报副刊 诗镌》的创刊
第二节《晨报副刊 诗镌》的停刊
第三节《晨报副刊 诗镌》名称由来
第四节《晨报副刊 诗镌》与前期新月诗派
第五节《晨报副刊 剧刊》与国剧运动
第三章 《新月》月刊研究
第一节 聚合 :《新月》创刊缘由
第二节《新月》登载各种文章数量表及其分析
第三节《新月》编辑群体研究
第四节 抗争:《新月》的自由主义政治立场
第五节 分化:《新月》作者群及其个体命运
第四章 《诗刊》研究
第一节《诗刊》若干出版问题考述
第二节《诗刊》创刊经过
第三节《诗刊》编辑出版情况
第四节 继承与突破:从《诗刊》看新月诗派代际传承
下篇 《观察》周刊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从创办到停刊
第一节 创刊和办刊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创刊股金来源及其数额
第三节 栏目与作者
第四节 发行
第五节 财务
第六节 定户
第七节 停刊
第三章 《观察》周刊与其他刊物
第一节“观察文摘”对其他刊物文章的选载
第二节 《观察》周刊与其他刊物的合作和论争
第四章《观察》知识群体
第一节 关于“《观察》知识群体”
第二节 “《观察》知识群体”的灵魂:储安平
第三节 “《观察》知识群体”的核心:主要撰稿人
第四节 “《观察》知识群体”的外围:读者
第五章《观察》周刊对中国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贡献
第一节 富有个性的编辑思想
第二节 生动活泼的出版发行工作
本篇结语
绪论
一、“同人”“同人期刊”
何谓“同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同人”,虽然与这一个词刚产生时有差别,但追溯“同人”概念的来源,仍是辨析其现代意义的重要途径。
“同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的同人卦,主要精神是异中求同,积极的广泛与人和同,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此涵义几乎完全与现代意义不同。因此,关于现代“同人”概念,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日本来源说”,认为“同人”一词是由日本传入的;第二种是“国内来源说”。第二种又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同人”一词来自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使用过“同人刊物”一词,即非商业性、具有高度创作自由的刊物。另外有人提出:“至于有说‘同人’一词为孙中山先生所创用的,我们对此说无法证实,但是大概也得有日本的使用,‘同人’一词才会流传到本地,作如此的解释和用法”。这几种说法,表明现代“同人”概念的生成,日本因素不可忽略。事实上,不管现代“同人”概念还是当下流行的“同人”概念,都与日语“どうじん”(doujin)密切相关,即,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作为文化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也就是说,同人是一群有着明显“想创作甚么,便创作甚么”志向的同道者。
“同人期刊”,则是由“同人”共同创办的期刊。这体现在期刊编辑出版和主要撰稿人两方面。期刊编辑出版方面,同人期刊的创办者,通常以“同人”自称,编辑和发行人也由“同人”担任,因此,期刊策划、主笔、编辑、发行,都以“同人”为主体。主要撰稿人方面,同人期刊的主要撰稿人相对稳定,具有相近或者相似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经验。这两个方面,是同人期刊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研究现状与内容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期刊热”催动之下,现代同人期刊研究开始引起关注。目前,“同人期刊研究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期刊的生存语境,一是期刊的文学史评价。前者梳理期刊的产生、发展轨迹,考察其知识谱系及存在形态;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分析期刊在文学社团与流派形成中的作用,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前者如刘忠的《同人期刊的知识谱系及文学史评价》,梳理了同人期刊的知识谱系,指出同人期刊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五四 ”前后的多元化和 30 年代的普罗化。后者如刘忠的另一篇论文《自由撰稿人、同人社团和期刊的互动关系》,辨析了同人期刊与同人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同人社团和刊物的创立改变了文学史的基本格局,影响着文学史家们的叙述路径和话语方式。”当然,也有一些结合了这两个重要方面的研究,比如,郑春梅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明初女性文学期刊的同人运作模式与影响研究》,在前人梳理归纳的基础之上,厘清该时期女性文学期刊的同人运作模式,以及对“五四”及以后女性作家群体、女性文学和女性同人文学期刊的影响。
在上述现代同人期刊研究中,容易注意到,极少有研究者从同人期刊的角度切入新月派创办的《晨报副刊》《新月》和储安平在40年代编办的、风靡一时的《观察》周刊。据笔者目力所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有少数几种。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史习斌以新月同人的写作为主要案例,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同人写作的方式、特征和影响;王宣人从传媒的视角切入《新月》杂志,把该刊“书报春秋”栏目视为新月派的“同人园地”,对其做了翔实论述。谢泳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观察〉研究》一书,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观察》周刊研究的先河,其开创之功不可没。这本书长期只有油印本,后来收入《储安平与<观察>》。谢泳的《观察》周刊研究,影响比较大的是《<观察>周刊的主要活动》和《<观察>周刊的撰稿人》这两章。尽管他也把《观察》周刊列入同人期刊范畴,但显然志不在此,故而相关论述浅尝即止。这些可谓新月派同人期刊研究的重要成果,然而,在研究的系统性、相关资料掌握和阐释深度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其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是,限于论文篇幅,论者尚未对新月派同人期刊若干史实作详尽考察和辨析,尤其没有梳理新月派同人期刊之间以及与其他现代同人期刊之间的关系。
鉴于上述,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月派刊物研究,二是《观察》周刊研究。第一个方面,不但考梳新月派刊物《晨报副刊》《新月》《诗刊》若干史实,还探讨同人办刊模式、刊物聚散离合的缘由经过、各刊物之间关系等。第二个方面,应该是继谢泳《储安平与<观察>》一书之后,最为完备的《观察》周刊研究,既有对《观察》周刊创刊、办刊状况的历史考察,也有对《观察》周刊文本的研究,同时还在谢泳的《观察》知识群体研究基础之上,从三个层面对该群体当中的储安平、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依次作考察剖析。
三、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
从1915年创刊的《青年杂志》、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到1922年创刊的《努力》周报、1924年创刊的《语丝》周刊和《现代评论》、1928年创刊的《新月》、1932年创刊的《现代》,再到40年代创刊的《客观》、《观察》和《世纪评论》,都是有影响的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如果把中国现代史划分为三个十年,则第一个十年影响最大的同人期刊是《新青年》、第二个十年是《新月》、第三个十年是《观察》。《新青年》已有丰富而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因而本书所论将只限后两种。如此这般强调几种出类拔萃的期刊,并不是要漠视同人期刊的传统;相反,理解现代同人期刊传统,正该由此入手。当然,“传统”一词的定义虽多,却往往给人空无一物之感,因此应该落到实处。如今人们说起“现代同人期刊”,都不否认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办刊传统,多数人却不清楚“现代同人期刊传统”究竟是什么。其实,“现代同人期刊传统”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主要通过我们刚才说过的“三个十年”里影响重大的期刊得以体现。
谢泳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一张报纸也好,一本杂志也好,它的名字总是能反映出编者的一些个性和价值取向的,而在整体上,刊物名字的风格,也能看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此言道出了通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事实,即刊物本身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精神。倘若我们把几种不同时期的现代同人期刊放在一起来考察,当可管窥一斑。
自《新青年》以后,不论哪种性质的同人期刊,在生存、发展中都传承了某些共同的东西。下面我们不妨将大致标识了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同人期刊《新青年》、《现代评论》、《新月》、《大公报·文艺副刊》、《观察》作一些比较,如表:

观察以上三张表,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对其后的期刊《现代评论》、《新月》、《观察》影响深远。其后的三种期刊,不论从总的精神上还是具体的编办上,都明显带有传承《新青年》的痕迹。如果说《新青年》开创了现代期刊的传统,则这种传统不仅被后者传承而且得到了发扬。不妨举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例。1920年,面对当时人们竞相模仿《新青年》创办杂志的现象,陈独秀表述自家办刊体会:
凡是一种杂志,必须是一个人一团体有一种主张不得发表,才有发行底必要;若是没有一定的个人或团体负责任,东拉人做文章,西请人投稿,像这种“百衲”杂志,实在是没有办的必要,不如拿这人力财力办别的急着要办的事。
“杂志”之所以名为“杂志”,就在于其不同于书籍内容之“专”,杂志的作者众多、内容也相对驳杂。对此,陈独秀不可能不清楚,但他不赞同“东拉人做文章,西请人投稿”的办刊方式。在他看来,理想的办杂志的方式,差不多就是以出版书籍的方式来办刊。为此,他指出了理想期刊的两个特征:一是“有一种主张不得不发表”,一是“有一定的个人或团体负责任”。这两个特征,其实开启了现代中国同人刊物的两个基本传统,前者凸显同人期刊的精神,后者指向同人刊物的办刊形式。
除了上述两个现代同人期刊的基本传统,总结上述各表,还有以下几个比较具体的传统:
(1)创刊原因大抵是为了“提供论坛”、“教育青年”。在动荡的时局中,知识分子深感有“说话”的必要、有“提供一个说话的地方”的必要,而对于青年,更负有教育和使之清醒的责任。此外,鉴于当时“沉闷的气氛”,也有必要“振奋(人们)思想”。
(2)办刊宗旨方面,明确提出“独立”、“自由”、“民主”的原则,这一点体现在编辑方针上,便是独立自主的精神。
(3)以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尤其青年学生为主要读者。
(4)创刊地点在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上海。
(5)期刊主要栏目大体包括四部分:专论、国内外时事、文艺、通信。
上述五个具体传统中,往往被研究者忽视的是第五个,而该传统中,又以“通信”栏目最值得一提。有人甚至认为,《新青年》最具创意的栏目设计,非“通信”莫属。关于“通信”栏目,从大的方面讲,可为与“敌”“厮杀”的战场、与“友”联盟的桥梁,从小的方面来看,也是实现读编之间、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通信”栏目有如此这般的好处,自《新青年》以降它成为多数期刊杂志的“保留栏目”。比如,《观察》周刊设置的“读者投书”栏目,所反映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帮助《观察》社了解下层社会状况,使其能够及时地就事态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和反应,也加强了《观察》社和下层社会的联系。《新月》从第一卷第八期开始设置的栏目“零星”,“是登载短评和杂感的专栏”,梁实秋与鲁迅论战的短文,大都刊登在这个栏目,因而类似《新青年》因“通信”而起的“随感”。但,《新月》中最具“通信”特色的栏目,是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宣布开始设置的“新月讨论”,因为,这个栏目既“是公开我们朋友们讨论问题的信件的地方”,也“很诚恳的欢迎本刊的读者来加入我们这个讨论团体”,“题目是绝对没有范围的;主张是绝对不受拘束的。”正是在这期《新月》的“新月讨论”栏目,发表了闻一多评论陈梦家方苇德诗歌、胡适评《梦家诗集》的通信,这两封通信,真实地反映了前后两代新月派在新诗艺术方面的不同看法,也显示了新月派的代际传承。遗憾的是,不知为何这个栏目此后没有再出现在《新月》。
也许是因为以上几种传统,上述四种期刊具有几个方面的相似性:
从编辑成员来看,他们彼此间存在一定的交叉,胡适不仅是《新青年》、《现代评论》的编辑也曾经列入《新月》编辑者名单,而徐志摩曾任《现代评论》和《新月》主编。从主要撰稿人员的构成来看,彼此间的交叉更大,胡适是《新青年》、《现代评论》和《新月》的主要撰稿人,徐志摩、闻一多、凌叔华、沈从文等同是《现代评论》、《新月》主要撰稿人,至于梁实秋、潘光旦、叶公超、储安平等是《新月》和《观察》的主要撰稿人,郁达夫等也曾在《现代评论》、《新月》发表文章。这些人大都是由欧美留学归来的文人、教授,他们同属于受过西方文明教育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知识分子,回国后企图以其独立的自由者的身份参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变革,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他们的理想注定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从他们编办的期刊的兴衰过程来看,也相似,都因为坚持“不偏不倚”的原则一度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又多数因为抨击时政被当局查封。
由于所处时期不同,这几种期刊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新青年》以鼓吹新文化、宣传启蒙为旨,《现代评论》偏重于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启蒙,《新月》比较侧重于文艺,借文艺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由民主信仰的追求,而《观察》则注重政论和新闻报道。这四种期刊,由于它们在各自所处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因而在事实上把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聚集在期刊周围,由此形成以刊物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派别。四种刊物的宗旨、编办方针、栏目设置、主要撰稿人等方面的相似性、交叉性,较为直观地凸显出几代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期刊前后承传的脉络。
这样,本书的主要观点便已经在上面提出,悉听方家评判。不妨再以一句话作出清晰而负责任的表述:《新青年》、新月派刊物、《观察》周刊——它们便是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之所在。